益都有位书生,才气纵横,颇为出众。
一天傍晚,天气凉爽,他出门散步,偶然遇到一位村女,竟一见钟情,他暗中托女仆传话,约好在某天夜里,虚掩后门等他。
到了约定了时间,书生悄悄前去。他正摸着墙壁,屏息潜行时,突然一道火光闪过,亮如月光,只见一个厉鬼挡在门口。他吓得掉头就跑,差点丢了魂。
第二天,他照常去私塾上学。
塾师正在讲学,忽然端正坐直,怒目圆睁,大声说道:“我辛苦一生,积下少许阴德,本指望孙辈中有人能中进士,哪知你翻墙钻洞,自毁前程!
“幸亏我化作厉鬼拦在门口,才没被削去功名,但也要推迟两次科举了。你收人学费,教人子弟,怎么管教不严到这种地步?”
说完,自己打了自己十几个耳光,昏倒在地。大家慌忙灌汤抢救。
几乎同时,他家里那个传话的女仆也突然自己打自己的耳光,骂道:“我家三代做他家的仆人,怎可朝三暮四?小主人胡闹,本应劝阻,劝不住就该告诉主人。你却为了讨赏,差点误了他一生,不是负心是什么?你再不改,我就勾你的魂!”说完也昏倒过去。
过了好一会儿,两人才苏醒。
门人李南涧亲眼见过此事。
祖宗积德如此艰难,子孙败坏却这般容易;祖宗对子孙如此牵挂,死后仍念念不忘,怎不令人深思?
然而南涧说,这位书生最终终身未中,穷困潦倒而死。也许是他流连放荡、不肯回头,祖宗也无可奈何。
又或许祖宗只附在塾师和女仆身上示警,却不肯附在孙子或儿子身上,毕竟还有溺爱之情,以致他始终不知悔改。
故事二:巧夺天工世人都说,古玉都是用昆吾刀刻的,其实并不是这样。
魏文帝《典论》里就已经不相信世上还有昆吾刀,可见在东汉时这刀就已经失传了。
李商隐诗说“玉集胡沙割”,可见唐人是靠沙碾法来琢玉的。
现在雕玉最精巧的要数痕都斯坦(就是佛经里的印度、《汉书》里的身毒)。传说那里最顶尖的玉匠就是汉武帝时中国玉工的后代,所以他们雕的花草纹样往往是中国常见的,而不是西域本地所有,只是沿用旧谱罢了。
又有人说当地有种奇药,能把玉泡软,因此可以雕得细如毫发、曲折如意。
我曾见过侍郎玛兴阿从西域带回一枝玉雕梅花,枝干盘曲,几乎能用来插瓶。而这枝梅花是可以打开的,打开后,上盖下底能组成一个盒子,可以看到梅花的细枝、小花瓣都是中空的。
我还见过一只玉钵,有里外两层,可以旋转却无法拆开,中间的缝隙细如发丝,摇动都没有声音,这种缝隙显然不是用刀雕刻能够做到的,而且刀硬而直,也不可能逐渐弯曲,直达钵底。
我怀疑他们可能还有种没有痕迹的黏合药,不仅能将玉变软,而且还能无缝黏合。
这类东西在前代曾经偶尔出现过,被称作“鬼工”。如今海路畅通,贡品交流,这些玩意儿在内陆也常见了,大家也就不以为奇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